孩子不去学校,父母“推一把”的正确姿势
时间:2025-03-19 阅读:72次
孩子躺平在家,每除了玩手机啥事也不干。看孩子玩起手机了啥事也没有,完全看不出压力和痛苦,可一提学习,孩子就翻脸、退缩;可孩子天天这么玩下去,又担心孩子就此沉沦。
只能靠猜测和试探,小心翼翼,先把自己的期望收起来,等待时机再跟孩子谈上学。
孩子不上学,是因为孩子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,觉得努力了也拿不到自己想要的成绩,学习上的失败,社交受挫,可能还有父母的打压式教育,这些都让孩子有强烈的挫败感。
孩子觉得“我不行,我完了”,他不是想办法努力变好,而是彻底退出。
这就是孩子的逻辑,逃避的痛苦是可控的,而留下来的失败是持续的,无法改变的。
孩子很迷茫,失去了方向感,就让自己的生活停摆了。
父母一定要“狠心”推一把,在孩子放弃自己的时候,父母不放弃;在他沉沦的时候拉他一把。
有策略有步骤地帮助孩子恢复掌控感,直到他愿意再次迈开脚步往前走。
1)接纳孩子的现状
孩子不上学,换谁是父母,都会焦虑,这也正常的。
接受孩子的现状,越早接纳,越能缩短孩子在家的时间。
有个孩子去年11月份休学在家,黑白颠倒地打游戏,起初父母责骂、批评等,用尽各种方法催促、逼迫孩子去上学,孩子却越躺越平。
后来父母不得不接受孩子躺平的事实,开始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和技巧,对孩子表达爱和关心,孩子也慢慢恢复了规律的作息,跟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。
2月份,父母见孩子能沟通了,状态好了,就开始跟孩子提上学的事,孩子立马退回去了,又开始日夜颠倒的生活,也拒绝跟父母沟通。
妈妈又开始焦虑,只能从头再来,经过一个月的调整,孩子的状态也好起来了,妈妈又跟孩子提学习,孩子又退缩了。
如果父母不能够真正地接纳孩子,只是处于被迫接受孩子,孩子很难真正好起来。
孩子是很敏感的,他能透过你的言行举止甚至是语气神态感知到,你是不是真的接纳他了。
孩子状态稍微好转,就跟孩子提学习,孩子会觉得你前边所有的努力和付出,都是有目的和条件的,那就是让他去上学。
接纳是我愿意努力和付出,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不带任何条件。
至于上不上学,那是你的事。不用担心孩子会一直这样躺平下去,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要好的。
孩子正处于生命蓬勃旺盛发展的阶段,他不会允许自己一直“烂”下去的,他调整好了就会往前走,只是这个调整的首要条件就是父母的接纳。
2)引导孩子生活规律
一旦孩子被接纳后,没有父母外力的干涉,他就能思考和正视自己的问题,也会调整好作息。
等孩子作息正常之后,多跟孩子进行对话,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来。
尽量不要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去打扰他,这时他的注意力都在游戏上,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。
只要不提学习,生活上的要求孩子都能遵守,比如按时吃饭,甚至还能让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,问他一些问题,尤其是他感兴趣的东西,他会滔滔不绝的。
让孩子有参与感和存在感,跟现实生活保持连接,他就不至于一直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。
3)帮孩子重塑价值感
不少孩子自从上高中后,跟小学初中相比,成绩一路下滑,越来越不想上学了。
孩子很久都体验不到成就感,能量和自信心几乎被消耗殆尽。
在外面拿不到的成就感,咱们能做到就是在家里弥补,让孩子感受到“我能行,我可以”。
给孩子设置一些简单能完成的任务,比如拖地搞卫生,做饭洗碗,洗衣晾衣等。
这些小事能让孩子有掌控感,因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,结果变好了:家里变得干净整洁,食材从生的变成可口的饭菜,衣服变得干净。
再及时地给予孩子反馈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,这样一点一点帮孩子重塑价值感,把他那碎了一地的自尊心慢慢支楞起来。
4)不要比孩子更着急
孩子上学是一个自然的结果,如果孩子没有调整好,家长再着急也没有用,可能还会适得其反。
不要看孩子的状态稍有起色,就急着让孩子去学习或上学,让孩子参与复学的过程。
很多孩子在家时间长了,也觉得无聊和内疚,在孩子有沟意愿的时候,可以引导孩子:你在待着也不开心,怎么办呢?你是怎么想的呢?
先让孩子自己思考,如果他也不知道怎么办,咱们这时再问问孩子:你想听听我的看法吗?
孩子愿意听,咱们再给孩子建议:
是先在家补课,还是去学校看看?
准备下学期回归,还是先过渡一段时间?
除了学习,有没有什么兴趣可以发展?
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,这种自主感会让孩子更有动力。
慢慢地孩子就能往前走,也许不会一下子就跟上学校的进度和作息,可能也会有反复,但整体上孩子是在往前走的。
只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,始终温柔而坚定地陪伴着孩子,迟早他就能恢复正常的节奏。
- 上一篇: 孩子抑郁不上学,父母的6大行动指南!
- 下一篇: 孩子深陷抑郁泥沼,家长如何破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