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休学摆烂、不去学校?三流父母硬逼,二流父母躺平,一流父母只做这3件事,孩子自愿返校
时间:2025-07-21 阅读:28次
你到底去不去学校?!”
“该上学不去上学,你到底想干什么!”
“你想跑哪去?我告诉你,别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!”
这是我在一个短视频里看见的场景:
在贵州的某车站,一对母女扭打在一起,妈妈一边动手,一边厉声责骂女儿。
查看评论区,有了解内情的人透露,女孩今年15岁,父母前不久刚离婚,而她正处于叛逆期。
此次母女争吵,原因是孩子厌学后离家出走。
妈妈找到她后,情绪瞬间崩溃,进而引发争吵,愤怒至极当众打骂女儿。

图片来源/经济新闻
同为妈妈,我特别能体会这位妈妈内心的无奈与无助。
假如孩子真的不去上学了,前途在哪?未来在哪?以后的生活怎么办......
然而,作为一名心理行业的从业者,我却极不认同她们的这些做法。
打骂孩子,只会使孩子愈发叛逆。
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当成问题解决掉,而是看见孩子背后的需求。
问起孩子厌学,不想上学的原因,或许大部分父母的回答都是:叛逆、不懂事、都是手机害的。
其实,厌学不是孩子讨厌学习,不想上学,更是叛逆不懂事,而是孩子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。
上个月,我就接触到一位13岁的休学女孩。
据妈妈讲,孩子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致,对待作业也是消极怠工、敷衍,纯粹就是应付了事。
一回到家,她就躲在自己房间里,打游戏、玩手机。
老师经常打电话投诉,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她讲道理,甚至还动手打过几次,但都没有效果。
父母责骂她笨,学习不用心;老师批评她态度不认真。
实际上,孩子并非真的抵触学习,而是她觉得即便付出再多努力,也看不到任何希望。
在这种无能为力的处境下,孩子索性选择放弃学习,甚至和妈妈说“不想上学”了。
这就是一个典型的“习得性无助”的案例。
然而,有好多家长,包括孩子的父母都没看出真正的问题。
一门心思地想着硬把孩子拽回学校,觉得只要人在学校,就能好好学习了。
孩子心里的苦没有人懂,又没处倾诉,最后只能躲到网络世界里寻求慰藉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其实,当孩子和家长说“不想上学”这句话时,往往不是真的不想上学,而是内心缺乏一定的能量。
就像手机没电了,暂时没有办法运行一样。这时如果强制开机,手机的性能也会减弱,而如果不采取行动,也无法正常使用。
面对孩子的厌学摆烂,许多父母在“硬逼”与“躺平”之间左右为难。可也有一类父母,找到了更聪明的做法。
三流父母硬逼
逼走了孩子的前途
在生活中,有不少父母只要一发现孩子厌学,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强硬逼迫:
“别的孩子都能上学,怎么就你不行?要是不上学,将来怎么办?必须去上学!”
有的甚至会威胁、惩罚孩子,或是直接生拉硬拽着孩子往学校去。
然而,这些父母丝毫没有意识到,他们这些话就像一把把利刃,对孩子而言,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,让孩子的痛苦加剧。
那些习惯“硬逼”的父母,通常是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的。
许多父母觉得,自己逼着孩子去上学,是为了孩子的前程着想,还不断地说“我都是为了你好”,不由分说地强行推着孩子前行。
即使在父母的权威下妥协了,可孩子对学习的反感情绪,只会随着一次次逼迫累积。
那最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?
孩子要么变得极为叛逆,不管父母说什么,都要对着干;
要么心灰意冷,对一切都麻木了;甚至发展出心理问题,导致亲子关系破裂。
到最后,孩子对学习彻彻底底地丧失了兴趣,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劲头。
长此以往,被毁掉的,恰恰是孩子原本充满无限可能的前途。
二流父母躺平
也放弃了孩子的未来
还有一些家长,更是走向了极端,见孩子躺平了,经常会把“随便吧,反正我也管不了”、“爱怎样就怎样吧”这些话挂在嘴边。
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,或许是因为多次管教孩子无果,又或许是觉得孩子到了一定时候自然会想明白,愿意去上学。
然而,现实情况是,这种对孩子完全放任不管、不加任何干预的做法,潜藏着巨大的隐患。
父母躺平,不再关注孩子,也就放弃了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,让孩子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。
在这种无人管束、被忽视的环境里,孩子极有可能会逐渐变得更加自我封闭,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拒绝和外界交流。
又或者是,一头扎进毫无意义的网络世界中,没日没夜地玩游戏、刷短视频,白白浪费大好时光。
长此以往,孩子错失了调整自身状态的宝贵机会,想要重新返校,就难上加难了。
一流父母:只做3件事
孩子自愿返校
一流的父母,既不会对孩子死缠烂打、强行逼迫,也不会什么都不管、彻底摆烂,而是会用巧妙的办法来帮孩子。
1、打开“期待思维”:孩子的问题,也有好的一面
大部分父母,一旦觉得自家孩子不够优秀,不够勤奋努力,就会不自觉地把孩子的问题无限放大。
如果一直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,难免会觉得孩子一无是处,哪哪都是毛病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不再拘泥于问题,把孩子遇到的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挖掘孩子积极面:不要只盯着孩子眼前的问题,多发现孩子好的一面。
当孩子厌学躺平时,家长可以回想一下孩子过去的经历。
比如,某次因学习困难发脾气,但还是坚持完成作业,这体现了孩子坚持的品质,要及时肯定孩子这一优点。
重新审视行为:换个角度看问题,或许“危机”会变成“转机”。
如果孩子休学躺平,熬夜玩游戏,家长不要只看到问题的弊端。
换个角度,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反应力。可以在孩子结束游戏时说:“我发现你玩游戏时反应特别快,这都是你的优势。”
转换批评为引导:从批评到激励,帮助孩子发现改进的空间。
若孩子玩游戏时间长,不要直接批评,而是说:“我知道游戏很有趣,你在玩游戏时特别专注,要是把这股劲头用在学习上,肯定学得又快又好!”
2、发挥“雪球效应”:改变从小事做起,从兴趣入手
其实,孩子优不优秀,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找到兴趣点。
有的孩子喜欢数学,父母愿意花时间指导,爱上学习是迟早的事;
有的孩子明明学英语特别吃力,父母还整天逼他,说他笨,他自然越来越失败。
这种现象,就是著名企业家巴菲特说的“雪球效应”:
每一个孩子在成长初期,如果手里的雪足够湿,获得足够的起始优势,那么雪球就会越滚越大,优势越来越明显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想要解决这些问题,父母不光要调整自己,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保持同频,帮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。
从兴趣入手: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,让学习变得有趣。
打个比方,要是孩子对绘画感兴趣,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美术馆参观学习,购置一些绘画资料,或者让孩子参与一些绘画活动。
兴趣是最佳的学习引导者,一旦学习变得趣味十足,孩子就会自发主动地投身其中。
设定阶段性目标:把学习目标拆解为小目标,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。
有些孩子休学的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,或者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,都无法达到身边人的期望。
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调整目标,从小目标开始:比如每天阅读一页书、完成一道数学题。
在时间安排方面,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,让他们自主决定如何规划一天的时间。
家长也要多鼓励孩子探索兴趣爱好,找到除了学习之外的成就感来源。
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源头,如此一来,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越发充满干劲。
多样化学习方式:不要把学习局限于课本和作业,尝试不同的学习形式。
多样化的学习方式,能够让孩子摆脱传统学习的枯燥感。
就拿孩子喜欢玩游戏来说,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习;
引导孩子探究游戏开发设计的原理,让孩子在思考中理解游戏背后的知识。
3、巧用“正面强化”: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、习惯
在教育孩子时,父母应该以正面强化为主,多表扬、少批评,通过积极的反馈来鼓励孩子重复好的行为。
关注积极行为:用心留意孩子的每一个积极表现,哪怕再小。
比如,孩子一直宅家,有一天突然走出房间到客厅坐了一会儿,家长要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表扬:
“你今天主动走出房间啦,家里感觉都有活力了,这是个特别好的开始,说明你在慢慢改变哦!”
如此,让孩子清晰知晓这种走出舒适区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。
及时反馈很重要:一旦孩子有好的行为,马上给予正面回应。
当孩子休学期间主动帮忙收拾桌子,家长应迅速送上认可:“你看,有你帮忙收拾,桌子瞬间整洁有序,妈妈很开心。”
这能让孩子迅速将自己的积极行为与家长的认可联系起来,强化这种行为。
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:当孩子尝试做事,即便完成度不高,也要肯定努力。
比如,孩子帮忙扫地,地没扫干净,家长可以这样说:
“我看到你扫地的时候特别认真,虽然还有些小地方没清理好,但你已经做的很好了,下次肯定能扫得更干净!”

图片来源于网络
孩子休学摆烂,对任何一位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,但也是一个机会。
懂得避坑,掌握方法,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,这才是每个家庭的刚需。
学会用智慧和爱陪伴孩子走过这段难关,才是一流的家长!
- 上一篇: 案例介绍 | 优秀的孩子竟然抗拒上学,看智慧父母如何破局?
- 下一篇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