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电话:17791386077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案例分享

案案例复盘:孩子休学大半年,状态不错但抗拒返校,家长继续无条件接纳还是大力推一把?

时间:2025-07-21    阅读:20次

13 岁的孩子休学大半年,状态已经调整到不错,但一提返校就情绪激动,家长的心像被两股力量拉扯:一边是心疼孩子的恐惧,想无条件接纳她的退缩;一边是担忧长期脱离集体的影响,想推她一把迈过这道坎。
这篇文章用一个真实案例来告诉你,这不是“接不接纳” 或 “推不推” 的二选一,而是如何让理解成为底气,让引导变得有温度。
01.
家长自述
我家孩子今年13岁,上初一。
去年十月,孩子开始不上学。十一月,我们带她做了线下心理咨询,我自己也学习了一些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,在接纳方面进步了挺多。十二月,她开始补课,补的是数学和英语。
上课的时候,她积极性还可以,挺活跃的,但课后布置的作业不会马上做,要等到下一次课前才完成。英语落下的内容比较多,她自己跟英语老师说想多上几堂课。
最近开学,孩子不愿意去。报道那天是上午八点,孩子躺在床上不想起来,我在旁边等着,她起来后情绪还行,没哭闹。11点放学时,是班主任带着她和我进去的,她不太情愿。第二天要正式上学,我喊她的时候,她就哭了起来,情绪比较激动,说所有人都在逼她,都不了解她。
开学前,亲友们都挺关心孩子的情况,多少会问她要不要上学。孩子说得很坦然,说会去的。但我们作为父母,感觉她内心其实并不是很愿意去。心理咨询师劝我们大力推孩子一把,但孩子现在反应又很大,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?
02.
专家解读
这是我们上半年接到的一个真实案例,这个家长求助的问题相当典型。孩子在13岁这个青春期关键阶段休学大半年,现在面临复学困境。家长在无条件接纳和推动返校之间陷入两难。
这位妈妈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:孩子去年十月休学,十一月就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自己还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。孩子现在愿意补课、能和老师沟通加课,说明亲子关系基础是好的。但问题卡在开学这个坎上——孩子表面上答应亲友会返校,实际却用躲被窝哭、激烈抗拒等方式表达真实抵触。
心理咨询师建议"大力推一把"的立场可以理解,毕竟青春期长期脱离学校环境确实不利社交发展。但孩子那句"所有人都在逼她"的哭诉特别值得重视,暴露出三个深层问题:返校动机完全来自外部压力、对学校环境存在未解决的恐惧、以及强烈的失控感。
在专家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,妈妈跟心理咨询师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,她害怕激惹孩子,提到自己也意识到有时“过于妥协”、“讨好”,这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困境:如何在“无条件接纳”与“引导责任”之间找到那条微妙的平衡线?这是孩子妈妈首先应该搞明白的问题。
03.
如何推动孩子复学?
面对孩子此刻“懂事”表态与“抗拒”行为之间的矛盾,以及父母在“接纳”与“推动”间的摇摆,最需要的并非非此即彼的抉择,而是一种既承载理解又清晰引航的策略。针对这个家庭的情况专家老师也给出了下面几点建议:
◎ 清晰区分:接纳情绪 & 坚持责任
 
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和感受,而不是说孩子任何的不合理要求。理解孩子的恐惧至关重要,但接纳这份恐惧不等于放弃对孩子回归学校生活的合理期待。
关键在于区分“接纳情绪”与“引导行为”。当孩子哭泣抗拒时,请先做她情绪的容器,待情绪风暴稍平,再清晰传递行为上的期许。这个顺序不能颠倒,否则要求容易听成冰冷的命令。核心不是“要不要推”,而是寻找一种能绕过激烈对抗、让孩子脚尖勉强够得着的“推法”,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全面退缩。
◎ 制定分步走的小目标
强行把孩子推进一个让她感到彻底窒息的环境,只会前功尽弃。孩子补课时的活跃状态给了我们启示:在小范围、有掌控感的环境中,她是可以参与学习的。所以过渡方案的核心是:拆解目标,设置可承受的“最低返校门槛”。
家长可以和学校坦诚沟通当前困境,共同商定一个阶梯式计划。比如,开学第一个月,能否只要求到校半天?选择她情绪相对稳定或参与度较高的时段。目的不是学业速成,而是让她重新“触达”学校环境而不至于崩溃——先确保人能进去,再谈能待多久、能做多少。让每一步的压力都在她能勉强应对的阈值内。
◎ 主动管理外界环境压力
 
容易被忽视却影响巨大的是周围环境。亲友们出于关心的频频发问:“去上学了吗?”“准备好了没?”,无形中把复学变成了孩子的“表演任务”和公开话题。
青春期的自尊格外敏感,这种关注会放大她的焦虑和尴尬,甚至强化“逃避=保全面子”的心理。家长需要成为孩子的“压力过滤器”。请坚定而诚恳地告诉所有亲友:“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!孩子复学正在有序进行中,为了让她能更专注、放松地调整自己,这段时间请大家暂时都不要当面问她关于上学的事情了,所有关心交给我们家长来转达就好。” 为孩子屏蔽掉这些无形的审视,创造一个可以喘息和尝试的低压空间。
04.
结语
在家长、专家老师和孩子自身的共同努力下,案例中孩子不仅主动计划暑期后复学,还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变,亲子关系回暖,主动承担家务,与同学重建社交联结,内在的韧性与责任感自然萌芽生长。
这些变化正是源于对成长核心矛盾的理解:孩子抗拒的从来不是成长本身,而是被恐惧感淹没的失控体验。
真正的教育智慧,需要家长既能蹲下来看见孩子颤抖的双手,也能稳稳站在身后为她铺就前行的垫脚石。这份平衡不是妥协,而是为孩子同时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港湾与现实中的行动支点。安全感让孩子敢于卸下防御,清晰的路径则让前行有了可能。
这个艰难的调整过程,既是孩子穿越成长迷雾的跋涉,也是父母教育智慧的淬炼。尊重孩子的困境本质,却始终信任成长的必然性——这份清醒的温柔,恰是帮助生命穿越风雨最温暖的光。
Appointment Consultation us
预约咨询
电话咨询
联系电话
17791386077
微信答疑
添加微信咨询